不敢吃原來不是挑食?「食物恐新症」和遺傳與後天環境有關

不敢吃原來不是挑食?「食物恐新症」和遺傳與後天環境有關

「我家小孩這個不吃、那個不吃,怎麼這麼挑食?」每到用餐時間,父母總要在餐桌前和孩子奮戰,絞盡腦汁讓孩子把食物吃下肚,這般挑嘴的行為令不少家長為之困擾。其實,孩子不吃東西不全是因為「挑食」,有可能是「食物恐新症」在作祟!

什麼是食物恐新症?

所謂的「食物恐新症」(Food neophobia)是一種進食的「厭新」傾向,對於未曾接觸的食物,因為不熟悉而對新食物感到恐懼,在吃以前就抗拒且不願意嘗試。其實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食物恐新的時期,但每個人害怕的程度不同,最常出現在幼兒時期,尤其 2~6 歲是食物恐新症的高峰,若在這時疏忽了孩子「拒絕嘗鮮」的狀況,恐帶來日後飲食的健康問題。

廣告 -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

為什麼會有食物恐新症?

食物恐新症的發展和個人生理、心理、經濟、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有關,甚至可能與人類演化有關,是與生俱來排斥陌生食物的一種防禦機制。在過去為了避免生病、受傷,選擇不亂吃東西,以防止有毒物質吃下肚。因此某程度上,不願意嘗試新食物、對不熟悉的食物感到害怕都是正常的。

研究指出,食物恐新症可由遺傳解釋,換句話說,基因也決定了是否偏好某種口味,而這取決於味覺感受的個體差異,每個人對酸、甜、苦、鹹等有不同程度的感知。有些小孩對於苦味的耐受度較高,就比較能接受具苦味的綠色蔬菜,反之,有些一看到蔬菜上桌連忙拔腿就逃。

環境促使食物恐新症發生

除了先天遺傳,後天環境塑造也占了一席之地,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影響。當孩童觀察到大人不吃某些食物,容易跟著效仿學習,若提供的食物選擇有限,孩子也會缺乏接觸新食物的機會。而家長對吃飯的逼迫施壓,會讓孩子感到焦慮而害怕,用餐時若缺乏父母的鼓勵和關愛,也是食物恐新症的成因。

感官也影響食物的接受度

此外,食物的「感官特徵」被視為最有影響力的因素,在某些孩童品嚐食物之前,「質地」很可能就引發了對食物的厭惡。食物的結構、堅硬、鬆散,伴隨在口腔中咀嚼的聲音,皆是影響接受或拒絕的關鍵,若孩子對嘴裡吃著的食物口感覺得不舒服,未來可能會排斥類似食物。尤其對於味道、氣味、顏色外觀、味道特別敏感的孩子,較有機率發展成挑食。

食物恐新症有何影響?

多數孩童對鹹甜的偏好,以及對苦味、酸味的厭惡,讓蔬菜和水果常被拒於門外,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。研究顯示,具有食物恐新症的孩童們飲食品質下降,其膳食纖維蛋白質,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不足,然而,鹽分與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卻偏高,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。

2~6 歲正是兒童養成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,若能及早發現孩童的飲食異常,不僅是避免成年後食物恐新症的延續,也能防止未來營養不良與潛在的健康問題。想了解該如何克服食物恐新症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,提升孩童用餐意願。

文/陳筠臻、圖/吳翌華

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ood neophobia in children: systematic review

延伸閱讀
食物恐新症如何克服?媽媽吃什麼也會影響小孩!營養師:3招提升用餐意願
小孩挑食、營養不均怎麼辦?營養師介紹6大孩童成長的好幫手!
該給兒童吃保健食品嗎?謝榮鴻提醒 3 大關鍵,避免「幫倒忙」!